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文
EN
首页
走进水下世界
导览
场馆开放信息
来馆路线
参观须知
参观亮点
水族观海
水族明星
海洋趣闻
学术研究
水族馆专委会
数字场馆
科普探海
科普足迹
专家在线
志愿者风采
科普矩阵
海洋科学家精神
博物藏海
馆藏精品
藏品目录
基本陈列
临展专展
博物馆之友
藏品征集
文创精品
关于我们
本馆介绍
组织架构
大事记
历史光影
资质荣誉
联系我们
信息公开
馆内新闻
通知公告
年报规划
中文
EN
水族观海
在这里,体态婀娜、晶莹剔透的生灵以其靓丽璀璨的身姿将人们带入蔚蓝色的梦幻世界
More
匙吻鲟
巨骨舌鱼
斑海豹
海洋趣闻
2025.04
09
我国发现新物种——“川洞山鳅”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长江上游支流大渡河流域发现了一种洞穴盲鱼新物种“川洞山鳅”,这是四川省内发现的第一种洞穴鱼类,也是长江干流以北地区首次发现典型洞穴鱼类。相关研究成果已于3月2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正式发表。2022年,四川洞穴探险队在长江上游支流大渡河流域进行洞穴探险时,意外发现一种洞穴盲鱼。经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联合研究团队系统研究,该物种被确认为一新物种。川洞山鳅眼球已退化,消失埋于皮下;身体呈浅灰色或淡粉红色,并伴有稀疏的色素沉着。基于形态学与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川洞山鳅与长江上游广泛分布的地表物种戴氏山鳅有紧密的亲缘关系,却由于对洞穴极端环境的适应,逐渐演化形成了迥异的外形特征。中国西南部的岩溶地区孕育了超过170种洞穴鱼类,其分布范围主要限于长江干流及其南部地区,此次川洞山鳅的发现显著扩展了中国典型洞穴鱼类的分布界限。因为这种鱼由四川洞穴探险队发现,该物种以团队英文缩写“SCET”被正式命名为“Claeascet”,中文名“川洞山鳅”。
2025.04
04
海底地震,鱼群“躺平”
你有没有好奇过,当地球震动时,海洋中的鱼儿会做什么?最近,泰国的海洋生物学家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察:地震发生时,珊瑚礁中的鱼群竟然集体静止不动,紧贴海底。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了7.9级的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威力巨大,不仅给缅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波及到了泰国等地区。海洋生物学在潜水时,恰好遭遇地震,目睹到原本活跃的鱼群,如同被定格一般,整齐地平躺在海底的礁石或珊瑚上。这跟它们白天游弋、夜晚分散休息的习性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因为鱼类拥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捕捉到水中传播的地震波。它们的侧线就像灵敏的传感器。感受到震动后,鱼儿会本能地采取这种“平躺”姿势,以应对地震可能引发的强烈水流或海啸,降低被水流冲击的风险,保持身体稳定。此外,地震时监测儒艮的志愿者也观察到,儒艮会迅速从浅水区游向深水区,这同样是躲避海啸的本能反应。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海啸中很少有儒艮被冲上岸的原因。
2025.03
28
消失百年,“美人鱼”重现
2025年3月26日,中国台湾省宜兰县粉鸟林海域,一名陈姓渔民在收网时意外捕获了一只野生儒艮。据报道这只儒艮体长约3米,体重约500公斤。渔民拍摄了照片和视频,并在未意识到其珍稀性的情况下将其放归了大海。这是台湾省自1937年以来首次发现活体儒艮。此前1986年曾发现过儒艮遗骸。此次发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聚焦这种神秘的“美人鱼”——儒艮。儒艮(拉丁学名:Dugongdugon),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隶属于海牛目、儒艮科、儒艮属。儒艮是完全素食的生物,以水生植物为食,它们主要栖息在浅海区,作为哺乳动物需要时常浮出海面进行呼吸换气。儒艮是一种非常温和的海洋生物,它们行动缓慢,大部分时间都是趴在海底“干饭”,一身皮肉非常厚实,看上去憨憨的非常可爱。它们的身体整体呈现纺锤型,成年后体长在2.5-3.0米,体重在400公斤左右,成年儒艮无论雌雄都长着一对獠牙,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儒艮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沿岸和岛屿水域,足迹遍布37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儒艮曾在广西合浦县沿海、海南岛澄迈县沿海等地频繁出现,台湾地区也曾是其栖息地之一。但由于生存环境恶化,2022年,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
More
学术研究
水族馆专委会
More
向“新”而行 “质”焕新生 ——海洋科研部成果系列之珊瑚繁育研究
珊瑚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软珊瑚则是观赏水族和海洋水族贸易中的常见种类。有关珊瑚的科普展示和繁育研究一直是我馆独具专业特色的重点亮点工作之一。开展珊瑚人工繁育工作可以有效保护和丰富濒危野生珊瑚资源,同时能够促进珊瑚生态学、珊瑚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发展。近年来,海洋科研部依托水族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珊瑚人工繁育和科普教学工作,在繁育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培养了海洋生物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成为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实习重要平台。目前为止,饲养研究各类珊瑚共计约4目20科41属78种,其中造礁珊瑚约10科26属44种,成功实现了多种石珊瑚和软珊瑚的人工无性繁育技术,创新性实现了软珊瑚快速附着上石技术,同时研究发明了软珊瑚集约化快速无性繁殖装置及系统并申请专利。自中心运行以来,科研部工作人员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顺利完成珊瑚批量人工无性繁殖工作。其中,繁殖软珊瑚科珊瑚数百只、伞软珊瑚科珊瑚近百只,指状蔷薇珊瑚总繁殖长度超过100cm,草皮珊瑚繁殖面积超过10000cm2,并建立起稳定的造礁珊瑚无性繁育系统,可实现石珊瑚断肢个体的批量、稳定繁育。与此同时,在离子压迫对造礁珊瑚的生长影响、人工环境下受损造礁珊瑚的创面恢复、水流/光照/营养盐对软珊瑚目珊瑚的生长影响、天然海水/人工海盐的水质差异对珊瑚的生长影响、石珊瑚/软珊瑚对短期/长期高温的抗逆性差异、柳珊瑚的人工长期饲养、珊瑚共生藻提取、分离和人工培养、珊瑚缓沉型颗粒饲料(荤/素)研发等研究课题中取得显著成果。此外,经对豆荚软珊瑚进行针对性营养强化,我馆首次成功获取其成熟卵细胞,对后续开展珊瑚有性繁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向“新”而行,“质”焕新生。做好珊瑚保育工作,不仅可以为我馆开展科普展示和教研工作提供直观素材,更是为在野外珊瑚种群受到破坏时,为其保存后备种源库。下一步,科研部工作人员将继续发挥理论和技术优势,潜心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我馆业务实际,积极推进海洋生物繁育、科普展示、种质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加快发展我馆科研新质生产力,为我馆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海洋科研部李达)
扬帆引航向海而兴 激发活力助推新质 海洋科研部成果系列之性类固醇激素在海月水母中的分布
性类固醇激素是一类与动物生殖调控有关的激素,在动物生殖发育、性别分化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孕酮、睾酮及雌二醇是动物生殖调控中最主要的三种性类固醇激素。我馆科研人员在多年的饲养繁育及研究中发现,海月水母作为雌雄异体动物,其同一水螅体横裂产生的水母体具有同一性别,以往成体海月水母性别鉴定是通过其成熟的性腺来进行分辨,但对于早期阶段的水母的性别却难以区分,这给水母饲养繁育及相关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近期,海洋科研部科研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对不同形态、不同性别海月水母进行类固醇激素含量测定,开展了海月水母类固醇激素含量分布研究。研究发现海月水母中存在性类固醇激素,且含量存在性别、形态上的差异。其中,海月水母水螅体阶段三种激素浓度最高,幼体海月水母体内含量最低;不同形态及不同性别海月水母的三种类固醇激素含量也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水螅体、碟状体阶段不同类固醇激素比值差异不显著,而幼体阶段开始雌雄海月水母类固醇激素比值产生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幼体阶段对其进行性别判断。基于同一水螅体横裂产生的水母体具有同一性别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根据需求提前筛选所需的目标水母,还可以反推筛选单一性别水螅体,从而节省人力物力以及饲养周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我馆拥有多年水母饲养繁育研究的工作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次开展的《性类固醇激素在海月水母中的分布》研究,创新性地对刺胞动物进行性类固醇激素测定,拓展了水母研究新领域,填补了国内外对原始后生动物性激素研究的空白,为探索刺胞动物体内激素的合成、转运及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本研究成果可以提前分辨水母性别,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加高效便捷筛选同一性别海月水母,避免了以往为获得目标水母需开展大规模饲养至性成熟的棘手问题,此项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水母饲养繁育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下一步,海洋科研部将充分利用好我馆水母资源优势,持续把水母研究列为我馆科研工作开题立项的重中之重,紧密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水母生理生化领域纵深挖掘、多项延伸、多点开花,坚持以切实解决我馆业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激发活力推陈出新,持续锐意进取向海而兴,积极作为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我馆海洋专业特色水母研究的新篇章。(海洋科研部王有昆)
海洋科研部顺利完成库房标本生物短文蛤样本的DNA提取
为强化我馆博物馆社会职能、服务公益属性,助推科研工作锚定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方向稳步开展,海洋科研部从海洋经济类生物遗传变异、种质资源保护的角度对我馆现有库存标本展开了相关系列研究。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近期科研部工作人员首次对我馆30年前采集于山东青岛沿海的短文蛤标本成功进行了DNA提取,为后续相关实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浸制标本是我馆馆藏标本的主要保存方式,因不同时代标本保存液配方比例及方式有所差异,特别是同一标本经过甲醛、酒精等配制的标本液的长期浸泡,致使生物体机体蛋白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导致实验提取碎片化。因此对多年保存的生物标本进行DNA提取一直以来都是科研人员的一项挑战。科研部经过前期不断尝试,利用传统提取方式方法对我馆现有库房短文蛤标本进行了多次DNA提取,但提取浓度含量相对较低且碎片化程度明显,后经与第三方测序单位沟通协调,同时查阅对比同研究领域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时调整提取方案,改进技术手段,顺利完成馆藏几十年浸制标本生物的DNA提取,达到了遗传变异实验所需要求,并相应完成了后续的DNA提纯、扩增、测序等全部实验内容。随着分子系统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国内海洋贝类分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并在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馆作为青岛滨海生物研究发祥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具有海洋生物专业特色的博物馆,馆藏资源优势明显,拥有海洋生物标本3万余件,其中涵盖鱼类、贝类、虾蟹等具有海洋经济价值的生物种类,通过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对我馆馆藏经济价值的生物标本展开遗传变异的相关研究,充分体现了我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集研究和科普于一体的专业特色优势。下一步,我馆将以此研究方向为发力点,将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技术相结合,利用基因片段的分析方法,逐步突破我馆现存海洋生物标本的分类及遗传变异问题,以期为开展海洋经济物种的养殖、遗传育种以及种质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指导。(海洋科研部周强)
我馆海洋科研部组织科研写作 “全链条”实战培训
潜心研究 创新前行——海洋科研部成果系列之软珊瑚繁育系统获批专利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水族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水族馆专业委员会
足不出户,在线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