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软珊瑚则是观赏水族和海洋水族贸易中的常见种类。有关珊瑚的科普展示和繁育研究一直是我馆独具专业特色的重点亮点工作之一。开展珊瑚人工繁育工作可以有效保护和丰富濒危野生珊瑚资源,同时能够促进珊瑚生态学、珊瑚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发展。
近年来,海洋科研部依托水族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珊瑚人工繁育和科普教学工作,在繁育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培养了海洋生物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成为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实习重要平台。目前为止,饲养研究各类珊瑚共计约4目20科41属78种,其中造礁珊瑚约10科26属44种,成功实现了多种石珊瑚和软珊瑚的人工无性繁育技术,创新性实现了软珊瑚快速附着上石技术,同时研究发明了软珊瑚集约化快速无性繁殖装置及系统并申请专利。自中心运行以来,科研部工作人员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顺利完成珊瑚批量人工无性繁殖工作。其中,繁殖软珊瑚科珊瑚数百只、伞软珊瑚科珊瑚近百只,指状蔷薇珊瑚总繁殖长度超过100cm,草皮珊瑚繁殖面积超过10000cm2,并建立起稳定的造礁珊瑚无性繁育系统,可实现石珊瑚断肢个体的批量、稳定繁育。与此同时,在离子压迫对造礁珊瑚的生长影响、人工环境下受损造礁珊瑚的创面恢复、水流/光照/营养盐对软珊瑚目珊瑚的生长影响、天然海水/人工海盐的水质差异对珊瑚的生长影响、石珊瑚/软珊瑚对短期/长期高温的抗逆性差异、柳珊瑚的人工长期饲养、珊瑚共生藻提取、分离和人工培养、珊瑚缓沉型颗粒饲料(荤/素)研发等研究课题中取得显著成果。此外,经对豆荚软珊瑚进行针对性营养强化,我馆首次成功获取其成熟卵细胞,对后续开展珊瑚有性繁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向“新”而行,“质”焕新生。做好珊瑚保育工作,不仅可以为我馆开展科普展示和教研工作提供直观素材,更是为在野外珊瑚种群受到破坏时,为其保存后备种源库。下一步,科研部工作人员将继续发挥理论和技术优势,潜心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我馆业务实际,积极推进海洋生物繁育、科普展示、种质资源保护等重点工作,加快发展我馆科研新质生产力,为我馆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海洋科研部 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