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我馆博物馆社会职能、服务公益属性,助推科研工作锚定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方向稳步开展,海洋科研部从海洋经济类生物遗传变异、种质资源保护的角度对我馆现有库存标本展开了相关系列研究。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近期科研部工作人员首次对我馆30年前采集于山东青岛沿海的短文蛤标本成功进行了DNA提取,为后续相关实验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浸制标本是我馆馆藏标本的主要保存方式,因不同时代标本保存液配方比例及方式有所差异,特别是同一标本经过甲醛、酒精等配制的标本液的长期浸泡,致使生物体机体蛋白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导致实验提取碎片化。因此对多年保存的生物标本进行DNA提取一直以来都是科研人员的一项挑战。科研部经过前期不断尝试,利用传统提取方式方法对我馆现有库房短文蛤标本进行了多次DNA提取,但提取浓度含量相对较低且碎片化程度明显,后经与第三方测序单位沟通协调,同时查阅对比同研究领域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时调整提取方案,改进技术手段,顺利完成馆藏几十年浸制标本生物的DNA提取,达到了遗传变异实验所需要求,并相应完成了后续的DNA提纯、扩增、测序等全部实验内容。
随着分子系统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国内海洋贝类分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并在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馆作为青岛滨海生物研究发祥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具有海洋生物专业特色的博物馆,馆藏资源优势明显,拥有海洋生物标本3万余件,其中涵盖鱼类、贝类、虾蟹等具有海洋经济价值的生物种类,通过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对我馆馆藏经济价值的生物标本展开遗传变异的相关研究,充分体现了我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集研究和科普于一体的专业特色优势。下一步,我馆将以此研究方向为发力点,将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技术相结合,利用基因片段的分析方法,逐步突破我馆现存海洋生物标本的分类及遗传变异问题,以期为开展海洋经济物种的养殖、遗传育种以及种质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指导。
(海洋科研部 周强)